网站位置:新闻色彩逆向思维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色彩永远是包装远观的第一印象,销售包装相对于其它类别的设计而言,无论是形或是体都不具备量块上的优势,置于货架上视觉冲击力较弱,增强商品吸引力很大程度要依赖色彩因素获得。因此,色彩作为包装视觉传达五要素之一,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色彩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色彩的复杂程度,使人对色彩的理解往往显得抽象和模糊,但一个基本共识是:多数人都认为色彩具有的情感暗示作用,是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靠人的联想产生。故而,包装设计对色彩的选择,往往是围绕人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展开,例如看到红、橙、黄,让人联想到成熟的水果,具有芳香、甜美的感受;看到蓝、绿、紫联想到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产生清静悠远的感觉;这种试图从感情上促使人自然而然理解包装内容物的方法,即是利用色彩形式对人普遍的“心理暗示作用”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内容的识别和判断。一直以来,这种惯常逻辑思维定势成为了设计师最热衷使用的方式,左右着包装的色彩设计,食品宜用能诱发食欲的暖色,而洗涤用品宜用于干净清爽的冷色,化妆品倾向于柔和细腻的高明度色,儿童用品适用活泼靓丽的高纯度色彩。事实上,以往这种设计上的从众定势决定了,再鲜艳醒目的色彩也未必会让商品在五颜六色的销售环境中变得抢眼,相反,只会让所有商品湮没在同一性中而丧失最可贵的独特性。

  随着消费者审美鉴赏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耳濡目染之下,消费者对色彩的理解也比过去更加理性、个性,并渴望在大同小异的包装中寻求全新的色彩刺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公众的态度和兴趣不再只是围绕需要,所关心的内容实际已经从包装的外观拓展到对产品的品质创新、文化内涵、个性希翼、未来幻想等更深层面难以言表的需求。设计师要保持包装设计在发展潮流中的领先地位,就要意识到消费者的需求不仅限于被动满足,而更在于主动创造,色彩策略的实施也不只在于追随与趋从,而要在于创新和引导。色彩逆向思维策略的提出正是为了克服常规色彩逻辑思维刻板、单一、从众的局限性,具有明显的求异性特征,不一定以违背逻辑为目的,不反对和抛弃色彩逻辑思维的既定秩序,而是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运用大脑潜意识活动与变异意识活动,在常规中求特异,从定势中寻觅突破,大胆而前瞻性的应用色彩,使其新奇而不怪异,独特而不另类,由此拓展包装色彩空间,充实包装色彩内涵,丰富包装色彩语言,促使商品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这即是色彩逆向思维策略。

  就算色彩逆向思维可以为包装设计提供崭新的色彩空间,引导人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无限的色彩世界,彰显出商品的自我个性,但这种思维结构仍然要遵循有关色彩方面的原则,奇思妙想不能完全背离常规逻辑,即使对色彩有创造性的应用,但不考虑欣赏的人能否欣然接受,不能与现实比较,难免适得其反,令人误解或费解。因此,包装设计中色彩逆向思维策略的展开仍然需要缜密的市场调查、对比、分析,从纯粹生理学、心理学、色彩学、营销学等角度,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寻找与当代社会恰当的色彩发展因素,使设计师真正成为色彩的塑造者和管理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包装色彩形象和色彩语言,取得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心理研究表明,人对色彩的认识虽然存在普遍共识,即使我们可以操纵色彩组合强化包装传达信息的功能,但人意识里的“变数”决定了人对色彩的善恶和需求总是多变的,这是基于人的生理年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外来文化熏陶等作用,有可能某人在二十岁所喜欢的色彩和二十五岁时喜欢的色彩会有天壤之别,由于人的心理状态总在不自觉的自行调整,使得包装色彩设计也应多样而善变。色彩逆向思维策略的应用是利用色彩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复杂影响,从另一角度来激发公众对色彩更深层面的感受,产生前所未有的心理联想和情感体验,重新定义公众对色彩的响应,使包装色彩与人们所熟悉的恒常表达信息的颜色不同,而且与说服性颜色的直觉亦不相同,它不是针对明显联想的直接回应,而是来自于个体的独特理解和深刻体会,因为人对色彩的心理联想并不一定只有“直接”这一种方式它还可以是间接、隐喻或启发式的,而色彩逆向思维策略在这里更倾向于后者,它引导消费者产生延伸式或发射式心理联想,从心理学层面强调了设计和解释了信息。这种对消费心理具引导性的色彩策略,在于满足现代人潜意识中强烈的探奇、求异心理,挖掘人潜在的心理述求。了解了包装色彩与心理的微妙关系,色彩逆向思维策略在设计中的实施就可以达到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色彩学角度分析

  “远看色彩近看花”,可见,就视觉效果而言,色彩先于形状,当人对色彩产生反应后,图形和文字才能进入大脑,因此色彩构成了产品的最初印象。就色彩语言而言,同样的色彩具有多种形象、多重性格,世界上没有关于色彩美或丑的定论,只有设计水平的高低导致色彩搭配效果的优劣。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举足轻重作用,使它可以成为包装设计的助推器,令设计散发流光异彩;亦可成为包装设计的绊脚石,让设计功亏一篑。因此,色彩逆向思维在设计中的运用,不可能一挥而就,需要借助人对色彩规律的认识与依托,但又拒绝对色彩规律循规蹈矩或生搬硬套的运用,它源于设计者对色彩的全面理解、深刻感悟和独到见解,必须经过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以及对色彩灵活变通的应用。立足于色彩学角度分析,色彩逆向思维策略的力量取决于抓住包装所处销售环境具有可比性的特点,色彩设计应尽可能调和、对比其它商品要夺目,这里所指“夺目”,并非单纯色彩明度或纯度上的惹眼或跳跃,而是指易吸引和识别的差异化特征从而与其它产品的色彩形成鲜明对照,使其成为“我”的陪衬,清晰反射“我”的存在,将消费目光吸引过来。

  三、从生理学角度分析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指的是嗅觉具有易适应性,人的视觉和嗅觉一样,同样具有易适应性。当人们眼睛受到外界同一或类似的色彩信号反复刺激后,视觉会由适应转变为疲劳,再由疲劳发展到厌倦,继而变的麻木,这时再美的色彩都无法提起人的兴致,导致消费者踯躅于包装色彩大同小异的商品前难于抉择。了解到这一生理现象,色彩逆向思维则主张“反其道而行之”,出人意料的转换包装色彩,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变”,在消费者获得全新的色彩刺激和满足时,影响其情感及行为,引发消费兴趣,变购买动机为购买行为。

  四、从营销学角度分析

  在商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市场上决定商品销量的因素似乎不完全取决于质量,人们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质量高而包装形象差的商品反而不如质量一般形象好的商品畅销。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已经把商品人格化了,可见“包装形象”已然成为了牵制市场销售的重要因素,但无论何种形象,色彩始终是摆在首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步入商场、超市,显而易见不同品牌的商品出现同类型包装看起来是多么司空见惯,面对包装形象同化的状况,商品销售要打开局面,除了产品本身应具有品质方面的硬件保证,包装作为销售环境中与消费者见面的“无声推销员”,亦是市场营销的最后一把利器。故此,色彩逆向思维策略则是以色彩形象、色彩语言来强化市场营销动力,突破产品趋于同质化的走向,来扩大企业品牌、商品之间的差异化、个性化特质,如此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增添商品的竞争力。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色彩,它更关注色彩是否完全凝聚了商品的个性气质?是否具有脱颖而出、过目难忘的识别力?是否准确鲜明的传载了更宽泛的商品讯息?是否兼具商品畅销的种种诱因等等,这是值得设计者深思的问题。虽然市场在变,观念在变,但不变的是目标,即让商品在瞬息万变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毋庸置疑色彩逆向思维策略的确可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色彩逆向思维策略的提出,在于摆脱传统色彩观念的束缚,多视角、全方位的寻找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色彩新元素,拓展包装色彩设计的空间,创造色彩设计的新视觉、新样式。它不再一味强调什么产品宜用什么颜色,或是将什么样的消费者喜欢什么样颜色的定律强加于人,无论鲜亮还是暗淡,单一还是复杂,也不管是影响生理还是作用心理,是流于理论还是来自经验,只要具有说服力能塑造个性化的商品形象,能促进销售,提升包装设计质量,不违背包装设计的总体原则,都可以不拘一格的进行大胆尝试。它既是对传统色彩设计观念的挑战,亦是对现代色彩设计的促进,虽然目前它尚处于新生阶段,但它的产生预示了包装色彩设计即将走出“千人一面”的阴霾,朝独特而个性的方向发展。